编者按: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79.4万家。然而,部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产品的定位、如何进行差异化经营以及合作社的管理等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于是,一些专门针对合作社的各种需求提供咨询、管理、培训等创新服务的合作社应运而生。他们在创新合作社经营体系的同时,也帮助众多合作社实现了效益增长——
“合作社取‘锦绣千村’这个名字很接地气!希望通过你们的创新服务,能真正让千村锦绣起来。”在2016年底召开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湖南省常德市锦绣千村合作社理事长龚佑琼说。
“我们得不负重托,撸起袖子加油干。”春耕生产来临,龚佑琼忙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市近千个乡村集中前来学习观摩的合作社理事长授课,讲解“如何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差异经营、特色服务”。
对从“脱鞋下田、洗脚上岸”传统模式走过来的理事长们来说,这样的新型服务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但由于经营体系创新不到位,不少合作社身陷困境、发展堪忧。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经营体系”之后,“洗脑下田”已经成了理事长们学习的第一课。
“你为农民服务,我就为你服务。”作为湖南最早成立的合作社之一,现已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锦绣千村合作社从摸爬滚打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从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服务者”转型“为合作社服务的服务商”,从合作社筹划之初的顶层科学设计再到合作社成立后的基层精准运营,提供全程、高效、优质新型服务,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创新之路。
投入上千万一年陷困境,如何让合作社“起死回生”?原因:“路子没走对”惹的祸,对策:顶层科学设计。
随着政策的支撑,合作社数量激增,但有些合作社顶层设计不到位、管理缺位、市场错位,“发育不良”甚至“中途夭折”等现象开始显现。
湖南安乡县一个老板盲目跟风,投入1000多万元创办合作社,流转了近万亩土地。由于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听说“稻蛙共养”赚钱就匆忙上马,而且管理团队绝大部分是“家族成员+退休干部”,结果亏损得一踏糊涂,农户也跟着遭殃。
“农民挣不到更多的钱,就激不起合作热情;合作社挣不到钱,其发展也难以为继。”常德市农经局局长、高级经济师张业湘认为,从安乡个案来看,这个合作社之所以运作失败,主要在于“三没”:没有任何策划和设计、没有好的团队准备、没有好的产业运作机制;从整个合作社发展来看,现在已经告别“只要有钱有人就有钱赚”的发展时期了,合作社发展已经步入以质量和品牌取胜的新阶段。目前仅常德就有3602家合作社,市场竞争加剧,合作社同样面临优胜劣汰。因此,对每一个合作社而言,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实现高效运营,是避免被淘汰的首要选择。
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如今,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耕种收等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多如牛毛,在一些农业大市甚至供过于求;而提供设计咨询、运营管理、培训教育等顶层服务少之又少,但这一方面的需求又恰恰旺盛,因此整体显得供不应求。张业湘认为:“经营体系创新最关键最难的就是顶层,就是定位设计、运营管理、培训教育,如果只重视具体生产环节的经营服务,就会本末倒置。”
澧县城头山是世界最早的稻田发现地,周家坡村位于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域,但当地长期“守着金山吃干饭,看着财富不发财”,村里面仅将良田单纯用来种植水稻,合作社的发展陷入在“第一产业”中停滞不前。“跳出农字抓农业,走出一产抓融合。”锦绣千村合作社为周家坡合作社提供定位设计服务,规划、设计了占地3800亩的“中国·城头山稻作园”,将水稻种植、大米加工、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以稻作园为核心,在周边建设“创意农业卫星园区”。
除了设计不到位,管理缺位也是不少合作社的通病。澧县官垸镇常发村彭小军看到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于2013年注册成立了“澧县军明水稻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系统掌握合作社运营管理机制,成立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成员最多只有20多个,对成员缺乏管理和服务,成员进进出出,以至于快到解散状态。2014年底,锦绣千村合作社帮助彭小军系统改善合作社管理。好管理带来好效益,彭小军领办的合作社逐渐走入正轨,成员数量及种植面积均出现稳步增长。在2015年扭亏为盈后,2016年合作社实现盈余100万元。
县和近邻津市正在融城,两地仅合作社就有553家,但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却跟不上,而国家倡导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因此,龚佑琼决定投入6000万元创办一所“锦绣千村合作社大学”。如今,与澧县县委党校仅一墙之隔的“合作社大学楼”已经建起来了。今年秋收农闲季节,更多的合作社社员将在这里获得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真正实现“洗脑下田”。